六月阿斯塔纳,石榴花簇拥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又一次历史性握手。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-中亚峰会上阐释的"中国-中亚精神",正通过三个维度的生动实践,展现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内核。
哈萨克斯坦儿童用中文朗诵的原创小诗《中哈近邻》,与去年《歌唱祖国》的童声合唱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。这种文化互动延伸至影视领域,《山海情》《我的阿勒泰》等作品在中亚走红,成为文明互鉴的新载体。数据显示,中哈互免签证后人员往来突破120万人次,鲁班工坊等34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,印证了"深化互信、同声相应"的相处之道。
峰会签署的《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》,将"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"原则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本。与此配套的"2025-2026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"规划,设立减贫、教育、治沙三大合作中心,推动贸易额两年增长35%的成果转化为可持续机制。
习近平主席引用的三句谚语构成精神图谱:陕西农谚强调务实耕耘,中亚谚语"播种收获"诠释共赢逻辑,而"团结即财富"则指向命运共同体内核。在应对"三股势力"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议题上,六国以"真正的多边主义"回应了"世界不能分裂"的时代强音。
正如峰会期间飞越阿斯塔纳上空的中哈国旗直升机,中国与中亚国家正以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基因为经纬,编织着"人类命运共同体"的新图景。这种精神既蕴含"土里出黄金"的实干哲学,更彰显"石榴结籽紧相连"的团结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