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压防雷器是保障电气设备免受雷击及过电压侵害的关键防线。然而,在实际运行中,防雷器自身也可能发生故障。掌握常见故障的成因及精准的排除方法,对维护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。
常见故障类型及应对策略:
绝缘性能下降/破坏
成因: 环境湿度过高、绝缘材料自然老化、设备遭受外力冲击损伤。
排除方法: 仔细检查外壳及绝缘部件状态,清除表面污垢并确保设备干燥。若确认绝缘材料老化或存在物理损坏,应立即更换整台防雷器。
放电间隙(电极)烧蚀失效
成因: 遭遇超出设计能力的强雷击或频繁雷击累积损伤。
排除方法: 执行定期目视检查放电间隙。若发现电极严重烧蚀变形或丧失正常放电功能,需更换防雷器或由专业人员修复放电间隙(视产品结构而定)。
泄漏电流超标
成因: 内部压敏电阻等元件老化劣化,导致绝缘性能衰退。
排除方法: 使用万用表或专用泄漏电流测试仪进行精确测量。一旦泄漏电流值超出制造商规定的安全阈值,必须及时更换防雷器。
内部热击穿
成因: 内部元件异常发热(可能因持续过电压、老化或劣化引起),最终导致绝缘失效。
排除方法: 核查防雷器安装位置的通风散热条件,确保环境温度符合产品规格要求。若内部元件已因热击穿损坏,唯一解决途径是更换设备。
接地系统不良
成因: 接地线连接点松动、锈蚀或接地体电阻值超标。
排除方法: 定期紧固接地连接并测量接地电阻,严格确保其阻值≤10Ω(符合相关规范)。发现接地不良时,需重新处理连接点或更换/改进接地装置。
安装位置不当
成因: 防雷器距离被保护设备过远,连接导线过长、过细。
排除方法: 优化安装位置,尽可能贴近被保护设备。使用短而粗(截面积足够大)的连接导线,最大限度降低引线电感对保护效果的影响。
状态指示器失效
成因: 指示器内部电路故障或外部物理损坏(如视窗破裂)。
排除方法: 检查指示器显示状态。若确认其无法准确反映防雷器工作状况(如常绿不跳变或损坏),应更换指示器模块或整体设备(视型号而定)。
系统化故障排除流程:
初步检查:
外观检查: 仔细观察防雷器外壳有无开裂、变形、鼓包、烧焦、变色等异常痕迹。
状态指示: 核对指示器颜色或标识,初步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保护状态(如绿色/正常,红色/失效)。
电气性能检测:
泄漏电流测试: 使用合适仪表测量防雷器在运行电压下的泄漏电流值,对比规范要求判断其健康状况。
绝缘电阻测试: 在断电状态下(必要时断开连接),测量防雷器端子间及端子对地的绝缘电阻,确认其符合安全标准。
保护功能验证:
模拟浪涌测试: 利用专业的浪涌发生器(如组合波发生器)施加标准浪涌波形,测试防雷器的动作特性(箝位电压、泄放能力、响应时间)是否达标。
保护动作检查: 在模拟浪涌冲击下,确认防雷器能有效动作泄放能量,且指示器状态能正确变化(如由绿变红)。
接地系统核查:
接地电阻测量: 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精确测量接地回路的电阻值,确保≤10Ω。
连接可靠性检查: 目视及手动检查接地线与防雷器接地端、接地桩/网的连接是否牢固、无锈蚀、无断股。
维护与更新决策:
定期清洁保养: 保持防雷器表面清洁干燥,防止灰尘污垢堆积和潮气侵入。
预防性更换: 严格依据制造商建议的使用寿命、定期检测结果以及运行环境状况(如雷电活动频繁区域),及时更换老化、劣化或达到寿命终期的防雷器。
结论:
通过实施定期的预防性检查、规范的电气测试与功能验证,并严格执行上述故障排除步骤,能够有效识别并及时处理低压防雷器的潜在隐患。坚持选用高品质产品、确保正确安装与可靠接地、落实周期性的检测与维护制度,不仅能显著延长防雷器的服役年限,更能持续优化其保护性能,为供电系统构筑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。